
在唐朝的长安城中,有一个人在大街骑着驴子行走,心思全然不在路上,而是沉浸于诗句的琢磨之中。他一边骑着驴子,一边念念有词,手上不停地比划着“推”与“敲”的动作,引起了路人们的极大好奇。
巧合的是,这位骑驴者一不小心撞上了韩愈的车队,韩愈是当时的代理地方长官。
韩愈的侍从将这位骑驴者带到韩愈面前。骑驴者激动地表示,他正在思考一首诗,其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在纠结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
韩愈也是一位热爱诗歌的人,他沉思片刻后,建议道:“用‘敲’字更好。”
这次偶然的碰撞让韩愈和这位骑驴者成为了朋友,这位骑驴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贾岛。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途经瓜洲时所作,被选入小学课本,每个孩子都能背诵。其中最被后人所称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在这个诗句中,“绿”字作为动词使用,描绘了春风使江南岸变绿的生动场景,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的喜悦之情也跃然纸上。
关于这个“绿”字的诞生,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有详细记载。王安石在写作过程中,对用哪个字犹豫不决,先后尝试了“又到江南岸”、“过江南岸”、“入江南岸”、“满江南岸”等字,最终才确定为“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