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哪里来》青衫湿透

《风从哪里来》青衫湿透

近期,南京市局在其上公示了《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建议稿)》,开始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这一举措标志着南京即将实施全新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及其他垃圾。未来,“这是什么垃圾?”将成为每个市民必须面对的“灵魂问题”。

垃圾,自人类开始群居以来,就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之一。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还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实,现代人对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并非新鲜事,历史上人也始终重视垃圾处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很多日常行为就展现了环保思想。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堪称晋朝的“垃圾分类回收第一人”。当时,工人们在制造战船时产生了大量木屑和竹头,本应被丢弃。但陶侃却下令收集这些废弃物。起初,大家并不理解这一做法的意义并对此抱怨不已。但等到冬季大雪融化地面难行时,陶侃拿出的木屑起到了关键作用,铺在路上使行人行走方便。之后造船缺钉子时,他收藏的竹头又派上了用场。因此有人称赞陶侃家门口应该挂个牌子:“晋朝第一垃圾分类处理场”。

除了分类回收垃圾外,人们还需懂得将垃圾变为宝物。从古代起人们就有使用剩饭菜喂猪的传统,把动物粪便和枯叶用来制作肥料以助力农业生产。这一做法在古代书籍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这些做法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环保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强调“物尽其用”、“变废为宝”。除了旧墙土和草木灰等废弃物被用作肥料改良土壤外其他有机废物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做法不仅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展示了古人对环保的深刻理解。同时古代城市管理垃圾的方法也非常先进为后来的垃圾分类回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传教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欧洲城市污水横流的情况下明朝的垃圾分类和回收产业链的发展引起了传教士的极大关注甚至产生了深厚的震撼和思考对现代人也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价值这也说明了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同保护我们的环境。(翟羽)


《风从哪里来》青衫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