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新柳的全诗及译文

杨万里新柳的全诗及译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垂柳以其独特的柔美与坚韧,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景致。它不仅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情感与哲理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无数古人与垂柳交织的动人故事。

(图片01~02):河边的垂柳

本期图文,我们继续以垂柳为主题,与各位亲爱的读者分享关于垂柳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本文,带您走进古人的垂柳世界,探寻他们是如何用笔墨描绘垂柳,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垂柳情缘。

自古以来,垂柳便是诗词歌赋中的常客。它的柔韧枝条低垂,随风轻摆,宛如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温婉动人的春风画卷。

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便是绝佳例证:

(图片03~04):湖边的垂柳

诗中,垂柳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与春天的气息,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装扮的少女,轻盈而生机勃勃。

宋代词人柳永,其名便与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词作之中,垂柳常常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柳之依依,抒发离别之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完美融合,令人动容。

除了情感寄托,垂柳还是哲理思考的重要载体。从垂柳的柔韧与坚韧中,古人汲取了人生哲理。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新柳》一诗中写道:“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这首诗既写实又富含哲理,通过柳影与实体的对比,引导人们思考现实与理想、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垂柳虽柔,却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展现出一种逆境中的坚韧与生命力。

(图片05~06):拂堤杨柳醉春烟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古人与垂柳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主持修筑苏堤,并在堤岸上遍植柳树。春日里,苏堤上柳丝轻拂水面,波光粼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就有“苏堤春晓”。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东坡先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民生的关怀的体现。垂柳因此而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同时传说在灞桥边也流传着折柳送别的习俗让垂柳成为了离愁别绪的代名词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如李白的《灞陵行送别》。这些诗篇以杨柳为载体寄托了古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人用借喻咏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讽刺等等都是古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故事和诗篇不仅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视角。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垂柳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共鸣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温柔与力量。(图片07~20)今天你那里天气怎么样?有没有出门欣赏一边的垂柳呢?不妨放慢脚步走进自然去感受那些被赋予深厚情感的垂柳与之共鸣吧!


杨万里新柳的全诗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