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出自谁说的

静以修身出自谁说的

诸葛亮告诫子孙之书

两汉时期的诸葛亮所著,警示世人关于品德修养的重要篇章。书中有言:修身须得静心,养德必须节俭。要达到远大的志向和学识,必须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习需要平静的心态,才能积累广博的才能。无志则无成学问,只有专心向学,不断求知才能增强自己的能力。轻浮怠慢不能磨练意志,浮躁冒进无法培养良好的。岁月流逝,意志随时间而消散,最终导致自己枯落于世俗之外,被困于斗室之中,遗憾终身。

“静以修身”,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归根曰静,静能回归生命的本源。”只有心境宁静,才能洞察生命的本质,了解自己的本性,从而明白万物一体的道理。古汉语中的“静”,与“净”相通,指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和纯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过分的欲望和奢求。我们需要降伏内心的烦躁,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安定。

“俭以养德”,意味着人的欲望应当有所节制,这样才能提升道德品格。古人的颜回就是一个典范,他生活简朴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专注于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养。这里的“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俭和简朴,更包深刻的精神内涵。《说文解字》中解释“俭”为“约也”,这个“约”既是对物质的约束,也是对言语、思想和行为的克制和约束。

这篇《诫子书》不仅强调了立志与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宁静淡泊的价值,也指出了放纵懈怠和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子孙进行严格要求的也体现出对他们的细微关怀和循循善诱。


静以修身出自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