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请他为大家解读这些习俗的源头和内涵。
关于重阳节的登高习俗,《续齐谐记》中曾有记载。在古代,人们相信在重阳节登高可以驱邪避灾。萧放教授表示,古人所说的登高并不仅仅指攀登高山,还包括登高远眺、上高台、中的宝塔等。在中登高,更加强化了古人寄托、祈福、避灾的意义。登高还有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在深秋时节,换一个环境,到野外郊游,或在高地观赏风景,都有助于调节气息、强身健体、养心益智。
佩戴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人们对“茱萸”一词熟记于心。萧放教授介绍,茱萸是一种常绿植物,其果实可以用,有补虚的功效。过去的人们认为茱萸的香味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给孩子佩戴茱萸,以保护他们免受鬼邪的侵害。
除了登高和佩茱萸,重阳节还有饮重阳酒和吃重阳糕的习俗。萧放教授表示,重阳酒也叫菊花酒,是用菊花酿的酒。在民俗中,古人认为菊花生命力强,喝了之后有延绵益寿的作用。老人在重阳节时会饮重阳酒,期望延长寿命。而重阳糕则是用成熟的黍米制成,寓意着吉祥和节节高。
萧放教授总结,无论是登高、佩茱萸,还是饮重阳酒、吃重阳糕,都是人们通过仪式感的行为表达自己和期望的方式。这些传统习俗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俗学会副会长萧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