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学生反映,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被检测系统误判为AI生成。甚至有学生尝试将《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名篇输入检测系统,发现也定为AI生成内容超过一半的情况。这引发了公众对检测工具准确性和透明度的质疑。
同济大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张韬略认为,当前AI生成内容检测工具的技术成熟度存疑,若直接用于判定学生学术诚信,可能存在误判风险。他强调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出技术检测应作为辅助手段而非唯一评判标准。他还进一步解释了一些现有检测工具的技术逻辑局限性,并提到了可能会把工整对仗的句子误判为AI生成的风险。对此现象引发的争议以及对于学生如何使用AI工具的思考正在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此外他也提及高校对学生的学术行为正在更为严格的监管中。然而与此对于如何界定“AI率”,以及如何对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AI辅助工具的行为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是否应该完全禁止AI的使用?是否应该允许学生在获得指导教师的同意下使用AI工具?对于这些问题并无定论。教育界和学术界正努力探索如何处理这些挑战的同时保护学生的权益。学者们都在寻求答案,对于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中的AI使用问题有着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他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双刃剑的问题,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许多学者都意识到学术研究中的AI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更加审慎和理性的对待方式。同时也在寻求平衡的方式以让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同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