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最近全国多地突然气温骤降,春天的“跳水式”天气变化大家感受到了吗?每当我们谈论到与“降”字相关的词汇时,比如下降、投降、降服等,你们会想到哪些意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吧。
仔细观察“降”字,如果我们把左边的部分放平,它是否像连绵起伏的小山?而如果竖起来看,是否又像是山上一级一级的石台阶?而至于右边部分,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的两只脚,开口向下,象征着脚掌向上、脚趾向下。
你是否好奇,既然有下山,那是否也有上山呢?实际上,“陟(zhì)”字就是表示上山的含义。在古代,每次书写这个字都需要描绘出山的形状,觉得比较麻烦,于是人们逐渐将其简化为“阝”。
由于它的形状类似于耳朵,我们通常称之为“左耳刀”,但实际上它应该被称为“fǔ”,与“阜”发音相同。带有“阝”作为左偏旁的字大多与山有关,与人的耳朵并没有任何关联。而它最初的起源并非与“山”有关,而是从人们的部落演化而来,后来逐渐演变为城郭的含义。右侧带有耳朵部首“阝”的字通常与城郭、部族有关。
再来看看另一个发音“xiáng”,如投降、降服等,其实都含有向一方低头服输的意思。据考证,在汉代以前这两个发音其实是相同的,后来为了区分词义才有所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