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究竟是何模样?齐鲁大地上的青翠山色绵延不断。大自然将神奇与秀丽汇聚于此山,山南山北呈现黄昏与拂晓的分割。层云升腾,使人心胸开阔,远望归鸟进入山林。最终要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皆显渺小。
关于重点字词与发音: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的杜甫年仅24岁,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地区。虽然仕途不顺,但诗中并未流露出颓丧的气息。相反,他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他作为青年才俊的豪迈抱负和进取精神。
诗歌赏析:
此诗以”望”为艺术主线,贯穿全篇。诗人并未明言,而是通过远望、近望、再远望,层层递进,展现泰山的雄伟身姿。诗中也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造化钟神秀”赋予大自然以情感,”阴阳割昏晓”则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山势的高峻。
意象解析:
泰山象征着诗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境界。层云与归鸟作为动态意象,反衬泰山的静穆,暗示了诗人胸怀的激荡和志向的高远。情感脉络上,诗人在惊叹泰山之巍峨后,以齐鲁大地来烘托其雄伟;接着赞美泰山的神秀,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最后明志,以登顶之志收束全诗,彰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名句解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化用了《孟子》中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诗人以山喻志,虚实结合,表面上是想象登顶后的视觉震撼,深层则象征了诗人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的雄心,并暗含了对人生抱负的自信。这句诗成为励志名句,代表了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山水诗和咏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五言古诗,被誉为”咏泰山绝唱”,与《春望》一起展现了他青年与中年诗风的转变。其雄浑气象与哲理意蕴,对后世山水诗与咏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议读者对比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李白的《游泰山》,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山岳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