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受到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生老病死”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
特别是关于死亡,民间有着丰富的仪式和习俗。这些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不同历史时期虽有差异,但其核心都是对亡者的思念和缅怀。
除了葬礼,民间对祭祀也非常重视。除了亡者去世后的三年内的完坟祭祀、周年祭祀等,还有每年的三大祭祀节日——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随着清明和中元节的过去,即将到来的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是又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关于寒衣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有人说与孟姜女有关,也有人说与蔡伦推销滞销纸张有关。但这些都只是传说,实际上寒衣节的来历与古代的时令紧密相关。
寒衣节流传至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其中最重要的是给先人送寒衣。
每年十月初一,大多数地方已入冬,天气渐寒。阳间的人们会开始增添衣物以御寒,同时也会担心阴间的祖先没有冬衣,因此会在这一天祭祀供奉冥衣。
在古代,一些富贵之家甚至会请纸扎匠人制作皮袄、皮裤等高级寒衣来祭祀祖先。
在上坟祭祀时,有些地方会焚烧五色纸,这五种颜色的纸张被认为是祖先在冥间制作衣物所需的布匹。
祭祀寒衣的过程也有许多讲究。
为了保证寒衣能送达祖先手中,有些地方的人会制作封包,上面详细写明收包人、寄包人等信息,就像写信一样。
在祭祀时,需先从寒衣的裤脚点燃,然后逐一烧完。据民间传说,寒衣必须全部烧尽,否则祖先会收到残缺的衣服。
很多地方有这样一个习俗:只有给祖先祭祀完寒衣后,自己才能穿棉衣。虽然这一风俗现在可能很少有人遵守,但其背后的意义是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由于民间对寒衣节非常重视,因此每家每户都必须在十月一日这一天去上坟祭祀送寒衣。如不这样做,可能会被人视为忘祖,甚至遭到周围人的责备。
如今,虽然人们提倡文明祭祀,即使保留了上坟祭祀的风俗,但很少有人会烧寒衣了。孝与不孝并非在于是否烧寒衣,上坟祭祀的主要目的是怀念逝去的亲人。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祭祀的核心意义是让我们不忘本,不忘我们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