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读了舒晋瑜的新著《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心头浮现了两句看似无关却意味深长的诗:自成风骨难笔拓,一日看尽长安花。
有评论家对舒晋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敏感而多思,热情而沉潜,迅捷而深致。她在当代文学的保持着独立的观察视角,对当代文学和文学中人有着深刻的研读和批评。我深表赞同。
作为一位媒体人,舒晋瑜的文学访谈录在近年来接连出版,包括《说吧,从头说起》《以笔为旗》《深度对话茅奖作家》等,现在又推出了最新的访谈录结集《风骨》。她的作品影响广泛,自成一家之景。
在《风骨》这本书中,舒晋瑜对访谈对象的选取不再以奖项或行业为界,而是扩展到了广义的文坛和。这一改变让我尤其惊喜。除了当代大作家,一些难得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名满天下的翻译家以及看似远离文坛实则一直站在文化中枢的著名语言学家如周有光等都进入了她的访谈名单。
“舒晋瑜文学访谈”已经成为当今文坛的一个品牌,但她仍在不断努力和改变。在《风骨》中,她的提问开始更多地深入到人物精神的核心,探寻那些难以察觉的宝藏,这些发现成为访谈的亮点和思想辩论的。
例如在对年过九旬的著名作家宗璞的访谈中,舒晋瑜不仅挖掘了宗璞的人生经历,还用《宗璞: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这个触动人心的标题概括了宗璞坚持写作30年的顽神。
在采访大翻译家草婴时,舒晋瑜不仅记录了他如何在伤病之躯用20年时间将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翻译出版,还进一步探寻了草婴翻译背后的精神动因。在追问下,草婴透露了对托尔斯泰人格的敬重以及对其理念“爱和善就是真理和幸福”的认同。
两个月后,草婴先生去世,舒晋瑜以《草婴:是小草,又是战士》为题完成了对他的访谈。文中提到草婴之所以选择“草婴”作为笔名,是因为草虽普通却顽强坚韧。
《风骨》的解读也是对被访者精神世界的解读以及对访谈者心灵的解读。我们期待的文学访谈不仅仅是重大的文学现象、知名的作家作品,更是对人深层精神世界的探寻,对文人的信念、坚守、执着和憧憬的洞察。这些才是这一时代文人的风骨。舒晋瑜的访谈录正是对这一切的深入挖掘和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