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毯历史源远流长,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据史载,地毯最初是由北方游牧用羊毛捻纱编织而成,用以抵御寒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艺逐渐传入中原地区。白居易的诗句“一丈毯,千两丝”道出了古代制作地毯的艰辛与不易。
作为传统手工地毯的重要代表之一,宁夏手工地毯的工艺独具特色。冯玉苍作为宁夏吴忠市手工地毯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他详细介绍了其制作过程。
选材方面非常讲究,需要选用优质的宁夏滩羊毛为原料。接着经历十多道复杂工序,包括洗毛、梳毛、纺线、制图、染色等。其中染色环节尤为繁琐,传统的手艺人们采用天然植物制取颜料,如从蓝靛草中提取蓝色,从大黄中提制,从苏木中提炼红色。调色时,需要用水调和颜料,并加入适量的草木灰等媒染剂,颜色的深浅全凭匠人的经验。染制完成后,还需要经过阴干过程才能使颜色固定。
接下来是编织打结的关键环节。匠人们采用传统的“挂经织纬”技法,将绒头毛纱打结固定在经线上,形成“8字”形扣。编织密度的高低直接考验匠人的手艺,纵向每5厘米需要打11至15个结,厚度在5至8毫米之间。以一块普通的6平方米地毯为例,需要打64万个结,耗时80多天才能完成。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正是传统手工艺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