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初中的课文

聊斋志异初中的课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公讳焘,是一位本县的秀才。某日,他卧病在床,突然有一名吏带着公文和一份特殊的邀请找到他,那是一匹白颠马来邀请他赴试。宋公感到惊讶,询问为何如此匆忙进行考试,但吏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只是催促他出发。尽管感到困惑,宋公还是决定跟随他们出发。他走的是一条陌生的道路,最终到达了一座宏伟的城池,仿佛是王者之都。

他被带入一座辉煌的王府,那里坐着多位,其中只有关帝神他认识。在殿外的屋檐下,宋公遇到一位正在独自写作的秀才,于是他便与其并肩而坐,一同开始了考试。简单明了,只有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宋公答题时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们对宋公的答案赞不绝口,并告诉他河南的城隍职位空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宋公恍然大悟,感激涕零地接受了这一任命。他请求允许他侍奉年迈的母亲至去世后再赴任。经过讨论,关帝神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赋予他九年假期。

离别时,宋公遇到了那位秀才,名为张某,长山县人。张某赠给宋公一首诗作为纪念,其中两句“繁花似锦春意浓,暗夜无灯火自明”令人印象深刻。

回到家中后,宋公仿佛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去世三天。他的母亲听到棺材中的动静,扶他出棺后他才得以苏醒。前往长山县打听后得知,果然有一位姓张的秀才在同一天离世了。

九年后,宋公的母亲离世。料理完丧事后,宋公洗沐,最终离世。在他岳父的家中,他们突然看到宋公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众多随从前来告别。他们惊讶不已,不知道他已经成为了仙人。迅速赶往宋公家中探询,才发现他已经去世。宋公曾留下自己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在战乱中遗失了,现在所知的只是大致的情节。

《考城隍》这篇故事让人深思。表面上写的是鬼神之事,实际上却反映了人间的道德观念。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点:“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表达的核心思想之一。宋公的名字“焘”,寓意着覆盖、保护,如同他的品德一般,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阅读《考城隍》,让人感受到蒲松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他在短篇小说构思艺术上的创造性拓展。他巧妙地运用名字来塑造人物性格,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考城隍》也展示了道德的力量和赏罚分明的大公道。


聊斋志异初中的课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