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世之道,关键在于识人用人
典籍中,识人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虽然人才如茂草俊士,遍布于社会各处,但如何识别这些真正的人才,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难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存在,如同诗中所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真正的人才难以一眼识别,需用智慧和眼光去探寻。就如司马光研究历史后所感慨:“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识人精准,事业方能兴旺。历史上许多英明的领导者,如商汤、周文王、刘邦,都能从众人中精准识别出人才,从而推动事业的兴盛。相反,不能识人者,如鲁庄公、项羽,因忽视人才而事业受阻,甚至导致的。若用一首歌来形容这种困境,《雾里看花》再贴切唱出了那些求贤若渴却难以识别人才的人们的心声:“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
那么,怎样才能精准识人呢?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方法,如李悝的“识人五法”、诸葛亮的“观人七法”等。人心如般难以捉摸,“人物难知”也是古今治理的难题之一。尽管没有“最优解法”,但历史上的识人之道仍能为今日的我们提供启发。
宋朝的吕元膺在担任东都留守时,曾通过细微的观察揭示了身边人的真实面目。他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属下棋时,外出处理公务时,这位下属偷偷换了一颗棋子并赢了棋局。吕元膺虽有所察觉,却未言明。后来,他借故将此人调离身边,并其会获,结果不出所料。
齐威王在位期间,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下属的真实情况。公元前348年,他听闻关于即墨大夫的“坏话”,亲自前往该地查看,发现那里安居乐业、田野繁荣。于是封赐即墨大夫并感叹其不求助于他左右之人。而对于总能听到“好话”的阿地大夫,他实地考察后发现萧条景象并处罚了阿地及其替其说好话的下属。从此,齐威王在任用重要前都会亲自考察其业绩。
吕元膺、齐威王与齐宣王的识人之法各有千秋。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识准人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要善用而不是局限于片面的声音或私下的议论。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想识人准就得用制度去约束和引导行为因为制度具有公正和明确的特点;就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眼光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得通过行动去检验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得用时间去验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因为时间会揭示一切真相。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只有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才能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从而识别出真正的人才和伪才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