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探测器经历了多个技术难关的考验,特别是抵达人类航天器从未涉足的月球背面,技术新、难度大。五院嫦娥探测器研制团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远较月球正面难得多。团队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专家请教,综合分析月球背面的土壤特性、环境特性及不确定性、元素分布等情况,最终选择出整体平坦程度与嫦娥三号月球虹湾落区相似的主、备两个着陆区,大大提高了着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嫦娥任务的成功,离不开中继星“鹊桥”的功劳。五院“鹊桥”中继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张立华表示,这一世界首颗地月中继通信卫星的研制进度之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试验队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奋斗,圆满完成了任务。整个任务研制流程中,没有出现一次低层次质量问题,按时保质完成了全部研制任务。
嫦娥研制团队的工作精神让人感动。他们在发射场的92天里,每天工作将近12个小时,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探月工程总装班组班长刘福全的话“我们的工作,就像踩在刀尖上跳舞”,生动概括了这个团队的工作状态。他们承担着探月工程中嫦娥等探测器的总体装配集成任务,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攻克了多项总装难题。
嫦娥任务的背后,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默默付出。如γ关机敏感器研制团队,他们在保证嫦娥软着陆时精确测量着陆器与月面距离,进行了大量的吊高试验,确保了试验状态。陈罗婧作为五院嫦娥中继星飞控主管设计师,负责卫星轨道控制,她在卫星完成近月制动时紧张而激动。还有张秀红负责探测器的主管检验工作,“红姐”仔细检查确保焊接状态正确无误。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保证了嫦娥的成功发射和落月任务。
要提到的是发射过程中的各个系统、子系统的团结协作。嫦娥发射过程中,“零窗口”意义重大,任何一个操作手出现纰漏都可能使整个发射错过最佳发射窗口。从嫦娥一号开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直保持着“零窗口”的发射纪录。“金手指”何龙的任务是按下发射按钮点燃引擎放飞火箭。他的工位前有3块屏幕和屏幕上的200多盏闪烁的状态灯需要密切注意。而张滢作为气象保障组组长连续为多次发射任务提准气象保障张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也成功地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为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个嫦娥任务的完成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成果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他们用拼搏和汗水换来了嫦娥的精彩跨越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