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畅的线条,水墨的渐变,渲染出烟波浩渺的江河景色和层峦叠嶂的群山之景。这幅巨大的蜡染作品《千里江山图》帷幔,经过近百个日夜的精心制作,终于由王岩完成。与传统的蓝白蜡染风格不同,其细腻丰富的色彩与柔软透光的真丝材料,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33岁的王岩,在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她在蜡染艺术领域已经耕耘了整整十年。走进她的工作室,各种蜡染作品琳琅满目,从小巧的戒指和发带,到大型的屏风与窗帘,还有利用边角料创作的艺术装置,无不展现出她的匠心独运。在这里,贵州非遗蜡染技艺与年轻时尚的现代文化交融,各种风格如水彩风、油画风、侘寂风等互相碰撞,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谈及与蜡染的结缘,王岩笑着说:“这或许就是命中注定”。在大学期间,她就读于纺织专业。临近毕业时,为了寻找设计灵感,她独自前往云南采风。在云南的小巷里,她被街边摊上的蜡染图案深深吸引。那淳朴的靛蓝和独特的图案让一块小小的布料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从此,她一头扎进了蜡染的世界,无法自拔。
制作蜡染作品并不容易。首先需要起稿,然后按照颜色从浅到深的顺序,用蜡封住不需要上色的部分进行染色。经过氧化后自然风干,重复这个过程多次,直到所有颜色上完,再煮去蜡质,清洗干净。传统的草木染色颜色较为局限,固色工艺也非常繁琐。染色后需要在25℃以上的环境中氧化48小时,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封蜡上色。
为了突破颜色局限和缩短氧化时间,王岩不断尝试各种固色方法。从传统的植物染色到从矿物中提取的染料,她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经过十年的努力,她们尝试了几十种面料的配方,在近百米的布料小样上反复试验,成功将氧化时间缩短至20分钟。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上色率,而且使作品更耐水洗和日晒,同时降低了染料的使用和污染。
为了获得更细腻的笔触和更精准的线条表达效果,王岩在作画工具上也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她发现传统蜡刀虽然适合描绘流畅的线条,但在精细刻画方面有些吃力。于是她尝试了各种动物毛发和化纤材质的画笔,并成功将猪鬃笔头改造成各种款式,为作品带来了更多丰富的细节。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王岩通过线上平台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表示将重点放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她希望通过学校的平台,让学生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现代蜡染的魅力,让蜡染成为像瓷器一样能够代表的传统工艺。她希望将这门技艺传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蜡染的美丽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