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符的力量超越了文字、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各个地域、各种肤色、不同的人群中激发出共鸣。德国基尔大学音乐史教授杨兹认为,若存在全球音乐通史,那么自18世纪起,亚洲与非洲音乐的故事应当更多地被纳入其中,与空间及历史的结合展现出音乐在不同时空的韵律变化。杨兹教授还指出,的音乐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传统相符,尤其是古希腊之后的欧洲传统。
在音乐领域,德奥音乐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具有不可分割性,同时对世界音乐产生了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影响。自约翰至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黄金时代,德奥音乐已深入人的音乐视野。那么,德奥音乐的独特之处究竟是什么呢?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认为是“思考性”。这种特质与德国紧密相连,旋律中蕴深沉的哲学思考,音乐的思考本身就在纯粹的音乐之中。
谈及德奥音乐在的传播,贝多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他的音乐被音乐爱好者理解、接受和鉴赏已有上百年历史。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蔡元培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傅雷先生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译成中文并介绍给读者,贝多芬的音乐在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得到广泛认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如《第九交响曲》在堂的首演等事件,均展现了德国音乐在的深远影响。现如今,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已经演奏了全部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他的钢琴奏鸣曲也被列为钢琴和音乐院校教学的重要教材。华人艺术家在演绎德国音乐时,常常会融入东方色彩,钢琴家傅聪先生便是在演奏中融入文化痕迹的典范,让人感受到东方的广阔气息。
德国音乐在的传播历程和音乐家对德国音乐的诠释,再次证明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能够产生新的感悟。这也验证了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的正确性。我们从自身文化的视角出发去接纳和理解“他者”,同时“他者”在这种交流中展现特殊的意义,这一过程就像是文化的“升华”。
本文作者:刘迪,编辑:音乐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