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祥,[遇见数学] 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投稿!
在之前的文章《谈谈学生在做题中需要养成什么良好的习惯?》中,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教师的层面来谈谈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做题的好习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有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支撑的“领导者”和“主动者”,其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而本文要探讨的,主要是教师应该养成的习惯。
第一个习惯:主动出题与改题
教材和练习册上的题目,以及各类考试、检测中的题目,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你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主出题和改题的能力。例如,对于某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你可以选择使用更简单、更基础的题目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几何证明题中,你可以给出大的步骤提示,让学生自行填充具体的证明过程。出题时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第一题要求学生计算 (√2+1)²,第二题则要求学生计算 3±2√2 的平方根,并详细写出计算过程。
还有一种出题方式是以题目形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由于中学生往往没有总结规律的习惯,教师可以把需要总结的内容转化为题目,如关于三角形内角、外角的定理等。这样的出题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并自主总结规律。
第二个习惯:一题多解
关于学生是否要做到“一题多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作为教师,养成一题多解的习惯则具有诸多好处,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还可以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以物理课上的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联合应用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尝试以不同的参照物来解题,这将会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并不是每道题都需要一题多解,选择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即可。教师们可以通过“背对背”做题的方式交流,避免思维趋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养成以上两条习惯,教师的品评、分析习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题目本身的能力,能够判断题目的合理性,避免误导学生或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二是分析解题过程的能力,能够评判解题方法的好坏,比如一些科普书中的解题方法是否严谨、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并未涉及教师做题时的规范书写等细节问题,这些基本要点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强调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教师的习惯和教学方法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希望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并努力提升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