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将读书视为一种修养身心的良方。年少时读书,如从缝隙中窥视月亮,充满好奇与探索;成年后读书,则如同在庭院中赏月,领略其宁静与深远;老年时读书,则像是在高台上玩赏明月,心中已无挂碍,悠然自得。人的阅历越丰富,从书中领悟到的智慧就越深沉。就如那曾经平白易懂的诗句,再次细读时若能感受到别样的韵味,那便意味着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了你的发梢。
忆起那首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时读此诗,觉得自己是天真烂漫的儿童。随着年岁的增长,才渐渐理解,自己其实已成为了那位漂泊他乡、鬓发苍苍的老翁。贺知章老年归乡,遭遇儿童的稚嫩问询,才惊觉自己已成为故乡的过客。眼前的欢乐场景与内心的孤独沧桑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
再品那首古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年轻时读之,觉得语言平淡无奇。随着经历的丰富,才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劝勉与哲思。生活最好的状态是不自寻烦恼,忘怀忧乐,一切泰然处之。岁月沧桑,不经人生起伏与苦难洗礼,又怎能领悟这看似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呢?
李煜的词作,年轻时读来多是情爱之辞。但随着人生的历练,才懂其中蕴的是人生之恨与命运之叹。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难以挽留。词人诉说的是,面对命运的无情,人生总是充满了失望与遗憾。时光荏苒,美好不再,只有长恨绵绵。
苏轼的词作,年轻时读来多是潇洒自在。但随着人生的沉淀,才懂其背后是对境遇的无奈与命运的和解。苏轼虽有奇才远志,但一生屡遭贬谪。此词表达的是他穿着蓑衣从容生活的达观态度,说明了决定生活感受的不是荣辱得失,而是态度。人生的风云际遇属寻常,不应郁结于心。
杜甫的诗作,年轻时读来佩服其描写之细腻宏阔。但随着人生的沉淀与体验,才更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胸襟与生命的感知力。诗中描绘的宏大之景反衬出诗人的孤独与渺小。诗人抒怀自己居无定所、孤身飘零的凄凉悲苦,但全诗更超越了个体命运的局限,展现了生命在宇宙中的孤独与渺小。
读书如同人生的旅程,年少时读的是别人的故事,年老后读的是自己的经历。从青葱岁月到风烛残年,人生百味交织其中。年轻时读诗在诗外,年老了读诗在诗中。有些诗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与人生的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韵味。对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诗篇来说当年只道是寻常如今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