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氧化三锰的晶体结构

四氧化三锰的晶体结构

景泰蓝,一种独特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品,诞生于西方,却在元朝后期传入我国,并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快速发展。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景泰蓝种类繁多,包括用于陈设、祭祀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类器物。这些藏品不仅展现出豪华高贵的气质,还因其坚固耐磨的特性,成为明清时期皇家的珍贵器物。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备料、制胎、掐丝、磨光、镀金等步骤。在备料阶段,硼砂、长石、石英等矿物质原料经过高温加热和冷却,磨成粉末,形成珐琅釉料。制胎则选用红铜作为胎体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的器物。掐丝是将红铜加工成扁丝状,然后按照设计需求掰成各种图案,再进行高温焙烧,通过银焊与铜胎焊接。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具有科学性。珐琅釉不仅能增加器物的机械强度、介电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利于器物表面的平滑及清洗。红铜因其质地软、延展性好而被选为胎体材料,便于加工和氧化,从而增强与珐琅釉的黏结力。掐丝能将釉面分成若干小部分,增加对釉面的约束力,并限制珐琅的变形。

银焊的制作也有其独特之处,清代郑复光的《镜镜詅痴》中详细记载了银焊的配方。银焊主要由菜花铜与银组成,具有良好的焊接性。打磨珐琅表面时,先用粗砂石初步磨平,再用细砂石处理局部发黑及不平之处,最后用椴木炭磨出亮光。镀金则有利于防止景泰蓝制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美观。

景泰蓝制作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不同材料的熔点温度在不同制作阶段的科学应用。在备料阶段,原料多为天然矿物晶体,熔点不一。在掐丝阶段,铜掐丝和铜胎体的熔点约为1080摄氏度,而钎料多为青铜,其熔点较低。在烧蓝阶段,珐琅釉料在约650摄氏度时出现软化。而在镀金阶段,由于汞的沸点约为357摄氏度,金在超过1000摄氏度时熔化,因此只需在较低温度下烘烤,金层就能牢固地附在珐琅面层。

色彩丰富而又绚丽的珐琅也离不开着色剂的应用。在制作珐琅釉时,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使得珐琅呈现不同的颜色。铁、铜、锰、钴等离子作为着色剂时,可使釉料分别呈现黄褐、绿、紫、蓝色。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同矿物质的呈色效果,如赭石含三氧化二铁,铜矿渣含氧化铜等。

故宫景泰蓝藏品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我国古代珐琅料烧制、金属加工与焊接、镀金等技术应用的杰出代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历史悠久,展现了我国古代工艺品的卓越成就。


四氧化三锰的晶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