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魅力永不变,常青树般传世久。

经典魅力永不变,常青树般传世久。

晚间对话时刻,让我们一起聊聊语言和梦的世界。大家好,我是评论君。有这么一个传说,伟大的诗人李白在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后,感叹不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呢?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是否也有种感觉,美景虽在眼前,却无法用言语完美地表达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美好时变得“词穷”、不知如何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在日常的交谈中,一个简单的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等多种表达方式。这种丰富的语言不仅反映了我们的情感多样性,也展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无法运用复杂、微妙的修辞,甚至连引用诗句都变得困难。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是否真的语言贫乏了吗?实际上,我们的词汇、句子、典故等并没有减少,只是我们在表达上可能更偏爱简单直接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洪流的冲击,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同质化的信息,仿佛大家都在使用相似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流行词、新句式等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可能让我们陷入固定的表达模式。

其实,语言的活力来自于我们的日常使用和创新。在这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比简单地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当我们高兴时,我们可以不用“喜大普奔”,而选择“春风得意马蹄疾”或者“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表达;当我们沮丧时,除了使用网络用语,我们也可以引用古诗句来抒感。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会在时间的沉淀中显现其价值。

在这个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对待语言如同珍宝。如今的语言生活既活跃又复杂,从教科书上的称谓之争到古诗的古音讨论,都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的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

书籍如同音符,而真实的谈话才是歌曲。有人将去年的流行语编成了顺口溜,如此改编既不失俏皮又令人莞尔。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真实准确的表达,领略语言的丰富多彩,品味生活的五彩斑斓。愿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经典魅力永不变,常青树般传世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