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冬至”拥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视为大吉之日,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吃些什么呢?如何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不同的人,得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饺子、汤圆、锅仔等各式各样的食物,都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冬至,你的餐桌上有何佳肴?是饺子还是汤圆?
提及冬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这种简单的过节方式不分地域,只是因地域不同,饮食习俗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
对于许多北方人而言,吃饺子是冬至的标志。来自辽宁的崔女士回忆说,老人们传说冬至吃饺子可以避免小孩子冻坏耳朵。
对于福建的林女士来说,冬至的美食记忆可能跟汤圆有关。包裹着花生、芝麻等馅料的汤圆,寓意着平安和祝福。“吃汤圆就意味着大一岁。”
黄先生是安徽人,他说在老家,冬至更常吃锅仔。“天气冷,吃锅仔很暖和,而且大家围坐在一起很有氛围。”
天津的刘女士提到,除了吃饺子,家里还会吃年糕,寓意“撵小人”;在山东的一些地方,冬至流行喝羊肉汤,以暖和身体、驱寒。
无论吃什么,最令人难忘的可能是小时候全家团聚的温馨场景。如今长大,各自忙碌于生活,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对冬至的怀念也就愈发浓烈。
民俗专家指出,重要的节气或节日,往往与特定的饮食习俗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标记。在冬至这一天,大家共同享用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更增进了亲情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冬至大如年”,这一天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根据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点,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古人对冬至极为重视,认为这一天是大吉之日。
历史上的冬至习俗丰富多样。在周代,甚至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到了汉代,冬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会在这一天放假休息、祭拜祖先。南宋时期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描述了当时人们庆祝冬至的盛况。
除了饮食习俗,冬至还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数九”寒天中,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消遣时光,寓意希望平安圆满、顺利度过冬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很多冬至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人们在意的不再是如何满足味蕾、消磨时光,而是这个节气本身的意义。因为冬至意味着岁末将至,春节即将到来,春天的脚步也近了,这之中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天气寒冷,但冬至始终充满了浓浓的希望和温情。(记者 上官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