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因其珍贵的藏书而被称为“无蠹书楼”。这些书籍之所以被誉为无蠹,据说是因为书中夹带着一种名为芸草的香草。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书籍是充满香气的。我们常用“书香”来形容新书的味道或世代读书的家庭。那么,“书香”究竟是何香味呢?
有些人认为书香源于纸张和印刷油墨的气味。例如,梁实秋在《书》中提到:“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籍所用纸张与松墨,经年累月自然产生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我们称之为书香。”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深入探讨历史记载,我们会发现书香其实最早并非源于书籍本身的材料,而是与一种名为芸草的香草密切相关。
古代读书人非常珍视书籍,而保存书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防潮湿和防虫蛀。蠹虫是损坏书籍的魁祸首。为了预防蠹虫的侵扰,古代人开始探索使用芸草这一天然驱虫剂。芸草,又名香草或芸香草,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我国,具有独特的香气,能驱蝇并辟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及:“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随着唐宋时期雕版印刷的普及,无论是皇府还是私人藏书均日渐增多,使用芸草辟蠹的方法也逐渐流传开来。例如,唐代的杨巨源在诗中写道:“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而宋代梅尧臣也提到:“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
谈及芸草辟蠹,不得不提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此阁藏书丰富,得益于芸草的帮助。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中提到:“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草辟蠹鱼。”描绘了天一阁使用芸草驱虫的情景。由于芸草的独特功效,阁内的藏书得以大部分保存完好。
因芸草与书籍的紧密关联,由芸组成的其他词语也常与书籍相关。例如,芸帙和芸编都是指书卷,而芸人则指代读书人。书斋被称为芸窗,而官家藏书的地方则称为芸署。负责管理图书、校勘书籍的校书郎也因此获得了“芸香吏”的雅号。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担此职,他在诗中怀念与元稹共同担任校书郎的日子。
由于芸草的清香,夹带芸草的书籍也带有持久的香气。打开书籍,香气袭人,因此深受读书人的喜爱,被称为“书香”。这个词汇逐渐演变为象征读书文化和崇尚知识的象征。用“书香门第”或“书香世家”来形容一个家族充满了书卷气和文化氛围。
如今,“书香”更多是一种象征,代表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滋养和知识收益。翻开书卷,仿佛心香与书香交织在一起,这种体验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即使是以电子方式阅读的书籍,同样能散发出书香之气。
阅读好书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古人强调开卷有益、学而不倦。每一页的书页间,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和空间,领悟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明确廉耻、懂得荣辱、辨识是非。而这书中之香,也因爱书人的存在而愈发浓郁持久。(田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