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尾联作者表达的情感

登楼尾联作者表达的情感

介绍:《本草纲目》与李时珍及王世贞的渊源

《本草纲目》这部凝聚了李时珍一生心血的伟大医学著作,出版之路可谓历尽艰辛。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无人愿意刻书出版。幸运的是,文坛巨匠王世贞伸出援手,他认真阅读书稿,并热情为之撰写序言,最终使这部著作得以顺利出版。

王世贞与李攀龙共同主盟文坛,名扬天下。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9岁作《咏凤凰》,10岁习《易经》,15岁作《宝刀歌》,19岁进士及第。他在文学、戏曲、书法、史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全能型人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才学富赡,规模终大。”王世贞的文学造诣极高,其诗作尤其独特。他有着李白般的气质和胸襟,能够写出大气磅礴的怀古诗,如《登太白楼》。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今日瞻遗迹,名垂百代流。

白云浮海阔,明月照天秋。

简译:

听说从前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曾漫游至此,独自登上这座楼并吟咏长啸。

今日我来到这里,瞻仰遗迹,感受到李白的精神与名气跨越百代流传至今。

白云漂浮在广阔的海洋上,明月照耀着秋天的天空,景色宜人。

想要寻找像李白那样的文人来此登楼抒怀,却只见到悠悠流淌的河水。

赏析:

古往今来,太白楼因其与李白的紧密联系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并留下了众多诗篇。王世贞的这首怀古诗独具匠心,展现了他卓越的才情和个性。

诗人登楼远眺,首先想到的并非李白的神思飘逸的诗句,而是他那个洒脱不羁的人。在诗的首联中,诗人的笔触直接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将其推到读者的眼前。

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先贤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诗人感慨万分,因为李白的光临,使得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楼名传千古。

颈联描绘了太白楼周围的景色,极写其视野之阔。早晨海上霞光万道,夜晚月上中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诗人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对李白的怀念之情。

尾联议论抒情,抒发诗人对斯人已逝的感伤之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临风怅惘中透露出无尽的忧伤。唯有楼前的流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王世贞的这首诗作极具匠心,海阔天空,大气磅礴,颇得李白诗歌之韵。在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李白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供奉翰林。不久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加之有小人的陷害,于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被放还后的李白开始了他的漫游之旅,曾客居山东任城。彼时,他常与朋友在济宁州南城的贺兰氏酒楼宴饮。几百年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王世贞登楼揽胜,怀念先贤,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登楼尾联作者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