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家与苏州织造李家都曾显赫地担任过“巡盐御史”这一职务。这是康熙皇帝对两家的特殊眷顾,将两淮盐政这一极为肥硕的职务交予他们,旨在帮助他们迅速填补对的亏空。
那么,“巡盐御史”究竟是何职位?它与盐运使、盐法道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讨清代盐业系统的奥秘。
首先来解读“巡盐御史”这一职位。盐课作为税收的大宗,是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垄断行业。在清代,虽然盐务方面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盐政出现了诸多弊端,其官制也在不断地调整。在顺治和康熙年间,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即为巡盐御史。在重要的产盐区域,如两淮、长芦、两浙、河东等地,各设有一位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的官名源于明代的“巡按”,但巡按主要负责一省的监督、稽察工作,而巡盐御史则专门针对该地区的盐务。与巡按相似,巡盐御史与地方督抚并列,为封疆大吏,直接对皇帝负责。巡盐御史的品级虽然不定,但权力极为重大。按照清代的官制,巡盐御史通常由都察院各道御史充任,或由六部司官、内务府司员出任,各带原衔。从康熙时期曹家、李家出任巡盐御史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收入极为可观,陋规收入每年至少达几十万至上百万,这也是曹家能够短时间内弥补亏空的重要原因。
也意识到盐政系统的特殊性,因此规定巡盐御史的任期仅为一年。由于巡盐御史不受地方督抚的节制,在地方实施管理时难免出现尾大不掉、难以掌控的现象。在顺治晚年,决定裁撤巡盐御史,改由盐运使司专管地方盐政。
盐运使是从三品官,虽然级别不低,但由于缺少都察院的兼衔,职权被大打折扣。员以及驻军将领往往不听调遣,导致难以抑制豪强、禁止私贩。康熙初年,鉴于盐政荒废严重,决定恢复设置巡盐御史。
无论是巡盐御史还是盐运使单独管理盐务都存在弊端。雍正即位后,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雍正二年,正式裁撤巡盐御史一职,各省盐政改由总督、巡抚兼管。例如,两淮盐政由两督兼理,长芦盐政由直隶总督兼理等。此后,各省的督抚成为了实际上的盐务最高长官。
但需要注意的是,盐法道在各省的盐务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些盐务不发达的地区,盐法道还需分管其他行政事务,如粮储、驿站等。由于清代盐政系统是极为肥硕的差事,皇帝对之管理甚严。为了防范插手皇家内部事务,盐政系统的大多由旗人担任。尤其是盐运使、盐法道等职位,基本上不授予汉臣。
清代盐务官的最大特点是重满抑汉。但由于内务府出身的旗多文化水平不高,行政能力也欠缺,他们在管理盐政时往往更侧重于为皇帝,而非严格管理。这也导致从康熙时期开始,盐政系统成为了的重灾区。即便在乾隆时期出现大批、亏空巨大,仍有许多人冒着杀头的风险,谋求一任盐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