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2023年夏季的到来,研学旅游市场呈现式增长。某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从7月开始,研学相关的搜索热度环比上涨了203%,研学旅游产品的订单量同比增长更是超过了30倍。
许多家长积极为孩子报名参加研学团,希望孩子们能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当需求激增遇上供给不足,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乱象。
就在北大宣布恢复校园预约参观后不久,我亲自前往拍摄采访。到达北大门口时,发现这里已经挤满了研学团的学生。由于当时北大仅对个人开放预约,且名额有限,孩子们无法进入学校,只能在门口匆匆拍照留念。而那些通过预约进入北大的孩子也只是在校园的未名湖畔匆匆走过。
我上前询问他们,关于湖和塔的名称,许多孩子却无法回答。
不久之后,北大发布了两则违规入校通报,其中一则令我。有校友通过拆分预约的方式,带领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高达10800元,总计收费约150万元。
花费如此巨额,只是为了带孩子来北大短暂游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决定展开调查。
由于调查需要呈现画面,我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选择拍摄角度和内容。在网上查询后我发现,大多数研学团都将“北大清华名校深度游”作为营销卖点,收费从几千到上万不等。于是我决定从北大清华的研学团入手,进行深入调查。
7月,正值北京最热的时节,我和摄影师前往北大和清华的校门口。清华门口同样人声鼎沸,许多研学团将其作为“到此一游”的首选。每天络绎不绝的研学团队中,领队们拿着一大袋学士服,让孩子们匆忙穿上,然后迅速与“清华大学”合影。有些领队为了争夺拍照位置甚至大打出手,我们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些混乱的场面。
通过与一些研学团领队的交谈,我了解到他们实际上根本无法进入清华,最多只能带孩子们参观家属区。一些资金充足的研学团会选择附近的清华科技园,租用一个办公场地让孩子们上一堂清华的课程。所谓的“清华课堂”仅仅是找一些大学生进行半小时的分享,就被称为“学术”。
这些研学团的操作与报名宣传的“清北深度游”完全不符,明显在糊弄学生和家长。由于一些研学团使用违规手段抢占清北的预约入校名额,导致正常的入校参观变得困难,这也为黄牛们提供了机会。
不仅仅是“清华北大游”,市场上的其他研学项目也是鱼龙混杂。许多家长在网上吐槽,我联系到多位学生家长和大学生,了解到了更多细节和问题,如安排混乱、住宿条件差、安全无保障等。
乱象的背后,是研学教育的本质已经偏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如何规范行业?家长如何理性看待研学?学生如何研之有道、学有所获?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我们采访了教育经济和市场监管方面的专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