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明的父亲今年四十岁,他以前身体状况非常好,每周都会抽出三天时间进行运动锻炼,无论是跑步还是打球都游刃有余。由于坚持不懈的锻炼,他保持着良好的体脂率,即使在四十岁的年纪也没有发福的迹象。
今年的年初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次突如其来的感冒让小明父亲不得不进入医院接受治疗。更糟糕的是,他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而且是晚期。
小明悲痛地问医生:“我父亲经常运动,身体一直很健康,怎么会得癌症呢?”
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身体状态良好并不意味着不会得癌症,因为每个情况都有例外。
尽管进行了不到半年的治疗,小明父亲还是英年早逝。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身体强壮、经常锻炼的人应该精神饱满、不易生病。而那些不注重饮食的人则可能难以长寿。
但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却常常出乎我们的预料。为什么呢?
身体强壮并不等同于抗癌力强。
上海民生诊疗中心的专家何裕民表示,虽然体能和抗癌力之间确实有一定关系,但体能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些体质较弱、容易生病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反而较低。例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他从小就体弱多病,患有肺结核,许多人预测他无法活到35岁,但他却活到了112岁的高龄。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体质并不是决定抗癌力的唯一标准,抗癌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癌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癌症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35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癌症的发生大多是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是一个涉及化学、物理、感染等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
要预防癌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而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提升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那么,如何提高抗癌力呢?
何裕民认为,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环境、饮食、慢性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效应。除了基因和环境这两个不可控因素外,饮食和慢性应激是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来改善的。
在饮食方面,研究发现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强或减弱抗癌力,关键在于如何正确选择食物。世界卫生曾提出通过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预防癌症的建议,包括限制动物脂肪、增加粗纤维、减少肉食、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及避免肥胖等。
慢性应激已经成为抗癌力的隐形杀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因素对人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影响,进而可能通过心理诱因出现躯体症状。要想提高抗癌力,除了调整饮食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心态,减少生活中的慢性应激。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除了上述方法外,还需要从、心态、饮食、运动等方面全面提升抗癌力。
每个人都有抗癌力,当抗癌力降低时,癌症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了解如何提高抗癌力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癌症的发生。守护健康,从现在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