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肖芳(不宜高调专栏)
编辑 | 文姝琪
一、回顾豌豆荚的历程与困境
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在创业初期并没有将应用商店作为首要目标。其首个频道是视频,而最初的设想是打造一个基于社交推荐的移动内容分发平台。随着业务的发展,豌豆荚集合了资讯、音乐、等多种内容,但应用和游戏分发的流量更高,因此豌豆荚将应用分发作为核心业务。
在与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接触后,豌豆荚经历了被收购的波折。王俊煜曾拒绝百度的收购提议,因为他有着更大的梦想——打造移动内容。随着社交分发和算法推荐被微信和今日头条占据,豌豆荚最终在2016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虽然出售价格较巅峰期估值有所缩水,但行业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早期大家对形势判断有误,高估了应用商店的价值。应用商店在早期推广App方面仍具有巨大能量。
在豌豆荚的巅峰时期,一些营销活动的成效显著。比如我朋友在某社交App的增用户活动中,通过投入30万拉来了40万注册用户,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但现在,App拉新的难度日益增大,成本高昂,让许多开发者感到焦虑。
二、中小App的生存困境与行业的变迁
不仅是中小App面临生存困境,就连以高效率高增长著称的字节跳动也开始遭遇增长瓶颈。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的日活跃用户数在持续下跌。类似地,其他中小App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虽然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33.9%,但市场上的App数量却同比下降26.9%。
独立App首先要面对的是超级App对用户使用时长的挤压。这个问题在几年前就已经显现,如今愈发严重。月狐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以抖音和微信为代表的超级App占据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部分时长。其中,资讯、长视频等领域的App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当微信和抖音满足了大部分用户需求后,用户对新App的兴趣逐渐减弱。目前,网民人均安装的App数量约为70个,仍在增加,但人均每日使用时长保持稳定,这意味着许多App虽然被安装,但并未被频繁使用。许多小游戏开发者放弃独立App,转向微信小程序,试图通过抖音等超级App的流量进行推广。
三、App创业者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字节跳动的App工厂模式曾经风靡一时,其精髓在于将App作为流量中介,通过购买流量再将其出售来实现盈利。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App创业者们发现,流量的变现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趣头条的野蛮增长曾让人眼前一亮,其创始人谭思亮通过扩大用户规模、直接给用户发钱的策略迅速扩大了用户基数。这种模式的成功并未在其他App上复制,因为App的流量变现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App创业者来说,先把用户规模做大再考虑的模式已经过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获取流量并将其转化为收入?广告变现和交易变现是两种主要的途径。随着广告主变得越来越聪明,对广告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告变现的难度也在增加。交易变现需要平台深度参与运营和管理,对中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头部平台的优势与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