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随着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许多观众在追剧的纷纷表示增长了丰富的知识。
故事背景设定在繁华的长安城,临近上元佳节之际,城市陷入危机之中。主人公们需在十二时辰之内拯救长安。每一集都以半个时辰展开,以十二时辰作为时间线索,每一集的开头都有日晷报时的独特呈现,随着时光流转,色调随之变化,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这部电视剧不仅还原了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更通过“十二时辰”的生活状态,带领观众领略文化的魅力与生活之美。导演曾表示,他们希望展现的是大唐的一天,而非仅仅是长安的某一时刻。
回溯到古代,人们的一天被划分为十二时辰,这是时间的传统计数方式。时间是世界最基本的表征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时间的流转,但我们对时间真的了解吗?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计量时间、定义时间单位的呢?
我国古代有诸多方法来计量时间,其中一个重要的仪器便是日晷。日晷是利用日影来测定时刻的计时仪器,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方向来划分时刻。它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完全依赖天象来计时,人们只能得知大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时间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利用日晷来计时,并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这一十二时辰制自西周起就在我国使用,是劳动根据日升月落、天色变化以及生活习惯来归纳总结的。每个时辰都有浪漫的命名,如“夜半”、“黄昏”。
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数据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若信息不准确可靠,人们无法正确认知事物。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关于夜间打更的制度,在持续了数千年,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取消。在现代的二十四小时制之前,明清时期的人们通过僬楼更鼓、钟楼和鼓楼的鸣钟击鼓来报时。随着西方机械钟表的传入,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时”被淡忘,“小时”则沿用至今。
在现代,钟点一般指小时或钟头。但在古代,“点”是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原本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可以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敲击报时。“点”便成为重要的计时单位。古代为了计时的精确性,还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在的24分钟。而钟在古代的成语中有“晨钟暮鼓”之说,指的是白天打钟、晚上击鼓的计时习惯。
十二时辰不仅是时间的轮回,更是祖先对生活的馈赠。在这周而复始的轮回中,蕴藏着生活的韵律和诗意。每一天都如同一个个平凡的诗句,演绎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更多关于计时的知识可查阅计量科普之窗以获取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