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年后再度回归,那部陪伴我们成长的《倩女幽魂》(1987年版)重映引发瞩目,时隔三十八年,票房仍破千万。这部描绘“人鬼情未了”式爱情的电影,被广大网友誉为“中式鬼片的巅峰之作”。众多评论热议,究竟为何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能触动近四十年人心弦?那个源自《聊斋志异》的故事,是如何被改编成永恒经典的?
对比原著与电影,我们发现徐克导演赋予了作品更深沉的悲剧色彩。在原著《聂小倩》中,聂小倩作为宁采臣的续弦,育有子女并纳妾,最终孩子们均出人头地,实现人生理想。在徐克的版本中,聂小倩与宁采臣虽相爱却面临人鬼殊途的无奈分离。这一改编将聂小倩的独立性推向了舞台,她不再依赖宁采臣,成为徐克导演的一大创新之举。
为了这一创举,徐克巧妙地改变了宁采臣的身份。他不再是原著中赴考的书生,而是一个讨债的店铺账房伙计。这样的改变消解了环绕于读书人身上的传统光环,让现代社会的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情感。
在这部电影中,一段不可能在一起的恋情在普通的宁采臣与孤苦伶仃的女鬼之间展开。这段情感激发了小伙计内心的善良,也赋予了女鬼摆脱“姥姥”魔爪的决心和勇气。两个在孤独中漂泊、内心善良的人相互慰藉,共同演绎了一个充满现代感的故事。
回溯至三百年前,《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讲述了一个人与鬼和谐相处、相爱至终的故事,那是田园牧歌时代的写照。而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则将故事推向现代,让相爱的人与鬼经历分离之苦,让个体在乱世中体验被抛入的不易。这种现代性体验,正是那个时代的情感结构的真实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原著记载,宁采臣是浙江人,而兰若寺位于我故乡金华的北郊。如今提倡“跟着影视去旅游”,然而这一经典桥段却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实在令人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