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一个超实用的生活小技巧,让你轻松解决烦恼!

【我的学术之路:汉语研究的探索与领悟】

我是恢复高的首批大学生,考入辽宁师范学院。在那里,我遇到了恩师郭栋,开始接触古代汉语。当时,我对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一句“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产生了疑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曲折,最终在古籍部找到了相关书籍。郭栋老师对我的作业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让我备受鼓舞。

1982年,我进入杭州大学攻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导师郭在贻的教导让我深受启发。蒋礼鸿老师的一句“三十年前好用功”让我意识到年轻时光的可贵。阅读大量传统文献,为我的古汉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我在古籍所工作,并跟随姜亮夫攻读在职博士生。姜亮夫的主张“读原著”和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我在与丈夫方一授的合作中,对语言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考释《齐民要术》的词语时,我发现了古人运用文字的特殊手段,也看到了他们运用语言的活泼幽默的一面。

我深知语言研究需要有探源精神。对于“鞭耻”一词,我通过比较发现了一系列双音词,并得出了内动词与外动词不能组合的结论。这让我对待古代文献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也让我打通古今汉语,成为我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我还意识到语言研究更要有历史观。我与方一新一道提出了“中古汉语”这一汉语史分期主张,并完成了相关著作。古代汉语研究是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我在研究中越来越感悟到先民造字、用词都遵循着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我为自己能一辈子从事汉语研究工作而自豪。我的学术之路充满了探索与领悟,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为汉语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由光明日报记者张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