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雷军提出优化新能源车的绿色车牌方案,这一提议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有博主对此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他建议将车牌上的各省简称改为字母代码,例如河南用HN、湖北用HB、江苏用JS等。他的理由居然是因为“觉得汉字丑”,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则是由于某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影响。
看到这样的言论,我非常气愤!
对于这一提议,许多网友提出了反驳意见。如果汉字换成字母,很容易产生混淆。比如HB可能是河北也可能是湖北,HN可能对应河南、湖南或海南,SX则可能指代山西或陕西。
至于那难以名状的“古怪情感”,有网友解读为“母语羞耻”。母语羞耻指的是在使用母语表达时产生的羞耻或不自然的情绪。比如在表达爱意时,有些人更倾向于使用英文“I love you”而非中文的“我爱你”。母语羞耻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在车牌这样的重要信息传达场合,我们绝不能有母语羞耻的心态,信息的准确传达远比个人感受重要得多。
还有一些网友看到了这一事件更深层次的问题——文化割裂。如果车牌上的省份简称真的被字母替代,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会逐渐忘记各个省的简称,我们的文化也会在这种微小的改变中逐渐消失。这种对文化符号的随意改变,不仅影响视觉认知,更可能切断文明传承的脉络。
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对本土文化符号的否定往往以“现代化”、“国际化”为借口。比如在端午节海报设计中,有设计师认为汉字了“高级感”,于是选择使用英文表达节日名称。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还有谁知道这是端午节呢?外国游客也可能会误以为这只是与赛船有关的节日。
面对母语羞耻的现象,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字不仅是信息的工具,更是文明的基石。当车牌上失去“京”、“沪”、“粤”这些蕴含地理沿革和人文记忆的汉字时,我们失去的将是一种文化的珍贵传承。我们应该珍视并保护车牌上的汉字,让它们继续闪耀,因为它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文明路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