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没过算挂科,绩点会受影响。

选修课没过算挂科,绩点会受影响。

年末,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迎来了期末考试周。而在江苏某所高校的一门选修课中,期末考试的一道题目引起了广泛关注。题目要求学生在照片中的7位教师中选择出曾经为他们授课的5位老师,题为“下面哪位老师给大家上过课”,这道题在60分的总分中占据了高达50分的分值。此题一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纷纷称其为“神题”,让段子变成了现实。

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学系高隽回应了公众的疑惑。她表示,这道题目实际上是一道送分题,旨在考察学生的识别能力,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她强调,由于选修课的课程负担相对较轻,因此不希望学生因为考试而过于紧张。

除了这道备受瞩目的题目外,高隽还表示,今后出题还会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这并非唯一一次有教师尝试不同寻常的考试方式。

近日,河南黄河科技学院大二古代文学课的期末考试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该课程的期末考目充满了创意和开放性,例如“结合本人姓名,论证《西游记》是自己所写”,“主持一个饭局请《聊斋志异》中人物吃饭”等等。这些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灵活性。

而在另一所高校,专业课的考试更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想象力。某古代文学课的老师张彩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创意考题是受到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花式”作业的启发。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程度。

不仅如此,在浙江大学的一次《刑》考试中,考生们甚至需要知识来分析古代诗句。而在厦大嘉庚学院的考试中,更是出现了令人捧腹的“神考题”,涉及到了动漫人物、文学作品以及法律知识的结合。这些题目不仅考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别开生面的考试方式,无疑是对传统考试形式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它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选修课没过算挂科,绩点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