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和EI到底有啥不同?别傻傻分不清!

SCI和EI到底有啥不同?别傻傻分不清!

理性认识和践行科研绩效激励指导

作者:

今年年初,与科技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学术评价。随着这一系列文件的推出,针对科研绩效激励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七月末,科技部再次发布了指导文件《自然科学委关于进一步压实科技计划(专项、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这些引发了管理人员和一线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绩效评价的深入讨论。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SCI论文的作用以及是否应该对其进行奖励一直存在争议。我认为,SCI论文仍然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现方式,但不能仅通过影响因子和数量来评价学术贡献。

科研成果的展现方式包括技术转让,直接给企业和地方经济带来显著利润;发明专利的授权和SCI/EI期刊论文的发表都是呈现科研成果的重要手段。期刊论文发表是宣示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最快有效方式,全世界有9400多种SCI期刊,还有数千的EI期刊以及数万的中文期刊。论文发表在何种期刊,取决于作者、审稿人、编辑以及经费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作者如果能准确评价自己的科研成果,就容易选择恰当的期刊。实际上,发表在一区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并不一定比发表在低端期刊的学术研究论文更有价值。

大学的分级和教职人员的差异性也是地方大学“科研成果计件制绩效”的土壤。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性地对大学进行分级和筛选是时代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SCI论文的产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取科研经费的体量、基础研究能力和积累。一些人认为应该取消对SCI论文的奖励,但实际上,SCI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一部分,体现了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延伸。对于指导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应该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绩效。各个大学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标准,而不是一刀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学习和科技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考虑大学的差异性、教职人员的差异性,适度体现学术研究的付出。对于工科和理科专业应有不同的引导和激励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没有级人才帽子的教职人员,他们的薪酬分级非常重要。未来可以探索分级实现年薪制的方式,以促进科研团队的融合和发展。


SCI和EI到底有啥不同?别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