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粽子总出现夹生或漏米的情况怎么办?答案可能在于泡米的这一步!
你是否在包粽子时遇到过糯米泡的时间过长或过短的问题?正确的泡米时间应该是多久?这是每一个包粽子的人都必须了解的关键点!
曾经,我包粽子时经常遇到问题。有时候煮熟的粽子里面是硬的,夹生;有时候外面的米太软,包的时候容易漏,煮出来就像“散沙粽”。
后来我跟随老一辈的人学习,才发现原来关键在于泡米的环节。泡的时间太短,米没有吸够水分,煮的时候外层熟了,里面还是硬的;泡的时间太长,米的黏性会变差,包的时候捏不紧,煮着煮着就漏米。那么,到底应该泡多久呢?
在常温(约25℃)下,对于普通的甜粽子,泡1到3小时是最合适的。如果你要包肉粽,需要米更软一些,泡3到4小时更为稳妥。切记不要像我一样犯的错误——提前泡一整晚!泡过夜的米,香味和营养都会流失,煮出来的粽子味道会寡淡,像吃没有味道的浆糊。
除了泡米的细节,还有几个重要的细节也不能忽视。购买糯米时,不要贪图便宜。好的糯米颗粒饱满,颜色雪光泽,闻起来有淡淡的米香。如果米发黄、发黑或有陈味,千万不要购买。这种米即使泡得再久,煮出来也会的,并带有怪味。
无论是干粽叶还是新鲜粽叶,都需要提前处理。干粽叶要用热水泡1小时,这样可以杀菌去虫卵,让叶子,包的时候不容易破。新鲜粽叶也要先用热水烫3秒再泡半小时,这样可以去除表面的涩味,让叶子更加柔韧,包粽子时怎么折都不会断。
煮粽子时一定要冷水下锅。热水下锅的话,米表面的淀粉会快速凝固,热气进不去,反而更难煮熟。煮粽子时,水要没过粽子,最好压个重物,以防止粽子在水里翻滚散开。素粽(如红枣、豆沙)煮1小时足够,肉粽(如五花肉、咸蛋黄)至少煮90分钟。煮完后不要急着捞出来,关火焖30分钟,这样米会更软糯,味道也更足。
其实包粽子并没有那么难。只要掌握了这些关键技巧,新手也能变成高手。去年端午,我第一次尝试这些方法包粽子,结果非常成功。泡了2小时的糯米口感软乎有嚼劲,处理过的粽叶怎么晃都不漏米。豆沙粽的味道更是令人难忘,剥开时米香和豆香扑鼻而来,咬一口软糯香甜。其实包粽子就像交朋友一样,你用心对待它,它就会用心回馈你。今年端午你打算包什么口味的粽子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期待你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