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章中的故事与情怀:治印人的独特视角与世俗冷暖的映照
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中,篆刻史上涌现出多位大师级人物。他们历经战火,,科举落第,却以篆刻为志,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徐三庚、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和齐白石等人,他们的作品背后隐藏着多少治印人的独特情怀和世俗冷暖。
一、徐三庚的“禹寸陶分”
徐三庚中年时曾将“禹寸陶分”入印,体现了他对时间的珍惜。此时他的技艺已成熟,这方作品堪称代表作之一。徐三庚等人虽无功名,却饱读诗书,他们将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视为宝贵,通过篆刻表达出来。
二、吴让之的“谦退保身”
吴让之的作品中常表现出一时之志向和心态。“但使残年饱吃饭”和“谦退是保身第一法”二印折他饱受世态艰辛和看破世俗的悲悯心态。晚年的吴让之穷困潦倒,但在诗文中流露出深刻的心态。环境所迫,终使他形成对生活的超然态度,终成一代大家。
三、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与“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赵之谦曾刻“为五斗米折腰”,实质上是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他的生涯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叹息中隐然有了愤懑的情绪。岁月蹉跎,心态再好,也受不了现实的重压。
四、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与忠厚之人难为官
吴昌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刻制了三方同样内容的“一月安东令”印,记叙了个人一段生涯,表明了视富贵如浮云的心态。他秉性忠厚,为人耿直,容不得百姓、枉法的事,因此得和属下,最终不得不辞官。
五、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与英雄不论出身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告知世人他曾是雕花木匠。他对自己贫寒出身并不讳言莫深,而是心怀平和,自信并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与吴昌硕的恩怨故事虽然已成“公案”,但两位艺术大家的心高气傲也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明清以来,流派印中的闲章蕴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随着篆刻文化的演变,一些俚语俗话、怪模烂样的无聊之语也成为入印内容,使篆刻文化语境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闲章作为言情述志的篆刻形态,逐渐呈现出“非文化”和“反文化”趋势,这是篆刻文化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本文节选自《收藏》杂志2019年第7期,欲知详情请购买当期杂志。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篆刻大师的生活经历与作品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情怀和深刻的艺术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