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炉木炭点火别乱来,掌握正确方法火苗旺!

古代的室内取暖方法与暖手宝

自先秦时代起,古人就开始使用生火取暖的方法。最初的取暖方式是在庭院四周设置巨大的“火阵”。到了春秋时期,楚国人发明了铜炭篓,这是一种烤火用具,只要在里面点燃木炭,就能散发出源源不断的热量。这种铜制炭篓不仅外观华丽,而且携带使用十分轻便。

随着时代的发展,室内取暖设备逐渐增多。汉以后,各种小型暖炉、手炉等取暖设备大量出现。人们还用竹篾编制网罩,其下置炉,用以熏香被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竹火笼,不仅可以熏香被褥,还可以用来暖手暖脚。

说到古代的室内暖气,不得不提熏炉。这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称之为“别春炉”。熏炉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设有大型的熏笼。

古代人们还有燎炉、地炉等取暖方式。燎炉是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炉子;地炉则是在屋里挖一个深坑,在坑里点燃木柴等易燃物取暖。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诗中描写了樵夫使用地炉取暖的情景。

古代人们暖手的工具叫手炉,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一说其源于春秋时的楚国,另一说源于隋代。手炉作为取暖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到了宋代,手炉已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明清时期,手炉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最高峰。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

除了手炉,古人还有暖脚的“汤婆子”。汤婆子是一种扁瓶子,里面灌上热水,可放在被子内暖脚,与现代的热水袋类似。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中描述了汤婆子的好处。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有些时候,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在现代社会,虽然有了更加先进的取暖设备和技术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取暖方式仍然有所保留和传承。比如艾草艾绒做的产品在网上就有许多销售,这种产品不仅保暖还能治病,受到很多人的喜爱。除了购买现成的艾绒垫子,还有添加艾草的暖宝宝贴,可以贴在身上取暖,不过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