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至今仍然流传不息。古代文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人们扫墓后会放风筝,这些风筝制作精美,甚至有人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一首流传于北京市井的童谣也描述了这一情景:“阳春三月柳条青,结伴郊外放风筝,女孩爱花蝶,男孩放大鹰。”
风筝这一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墨子被誉为“科圣”,他创造了最早的风筝——“木鸢”。墨子的设计经过鲁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到了东汉时期,随着蔡伦的造纸术的发展,风筝开始以纸制作,称为“纸鸢”。唐代时期,放风筝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户外活动,诗人们也为之挥毫泼墨。
到了宋代,放风筝更是成为广大民众的户外娱乐活动。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描述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都有巨大的进步。文人墨客亲手扎绘风筝,并将其作为雅致的礼物赠送亲友。放风筝也被赋予了除晦的寓意,人们将自己的疾病写在风筝上,让其随风飘走,祈求健康。
北京是风筝的重要产地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制作风筝的名家。在明清时期,北京与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并称为风筝四大产地。北京的风筝种类繁多,其中“扎燕”是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北京的金氏风筝和哈氏风筝是两大著名的风筝制作家族。金氏风筝以“黑锅底”著称,其颜色与燕子的颜色相似,真实感强;而哈氏风筝的“瘦沙燕”风筝则用料考究,画工生动,既美观又能飞得高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