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上流传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喜爱荔枝,唐玄宗便派人疾驰千里为其采摘新鲜的荔枝。人们为了传达这种紧急情况,便使用八百里加急的特殊驿递方式。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驿递方式呢?因为信使们,为何不拦截他们呢?原因就在于他们腰间所携带的八百里加急的标识。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驿站成为了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驿站服务良好,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供人休息的驿站,同时也可以更换一匹马来减轻马匹的压力。每天可以行驶约三百公里的速度已经相当可观,但在紧急情况下,速度可以提升至八百里加急的最高速度。这种速度的背后是巨大的代价,信使可能因为过度劳累而倒下,马匹也可能因此丧命。因此不到事态紧急时是不会轻易使用八百里加急的。
据《大唐六典》记载,当时全国共有上千个驿站和超过两万的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传递文书工作。这些信使在腰间通常会挂一个的小旗子作为紧急标识。如果看到这样的标识通常会主动让路。因为唐朝有明文规定,强盗一旦劫获紧急文书,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由于信使身上通常没有贵重物品可劫,也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除了这些原因外,《唐国史补》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员外郎因为送信失误导致,最终因此。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对于文书传递的重视和严格规定。这也对产生了威慑作用,使他们不敢轻易对信使下手。信使们手持紧急文书腰间绑着小旗子时,通常能够安全地完成任务。网友们提出的为何不能换人继续送的问题,其实是因为紧急情况下需要保持信息的连续性和保密性,换人可能导致信息失误或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