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因对家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处境的不满而取号为“杜陵野老”和“杜陵布衣”。他的家族源自汉代的杜氏大族,他以此为荣,并在诗中多次提及自己的身份。他对长安附近的杜陵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关乎乡关之思,更与他的郡望情结紧密相连。他的家族在晋宋时期南下定居襄阳,即使后来迁居河南巩县,他仍被视为襄阳杜氏。他通过科举入仕之路并不顺利,曾寄居长安,投靠,但最终仍过着艰难的生活。
杜甫的郡望情结根植于唐代社会文化之中。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旧族,而杜甫家族虽为远支,但一直努力靠近京兆杜氏的身份。他的诗作中常表现出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同时也透露出他寄籍参贡和投靠的艰辛。他自称“京兆杜氏之后”,多次拜访长安的亲属,以攀附远亲为荣。尽管他曾以强烈的郡望情结自豪,但在晚年,这种情感逐渐发生变化。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已远离长安和的,远离了那些让他深感挫败的日子。“杜陵野老”这个称号更多地成为了对杜甫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晚年生活的描述。此时的杜甫开始更加珍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即使远在他乡也时常回忆起家乡的风物。他对自己的出身和身份已经变得相对淡泊,转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这种郡望情结逐渐被乡土情结所替代。杜甫的郡望情结是他一生经历、情感和社会背景的体现。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家族、故乡和生活的深深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反映出杜甫对人生的理解从早期的激烈奋斗到晚年的宁静思归的转变。这种现象在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更为深入的体现。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和个人情感如何在生活的挫折和时间的洗礼下发生转变。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乡土情怀和对家族荣誉的追求。“杜陵野老”这个称号不仅仅是杜甫个人的自嘲和辛酸,更是他对家族、故乡和人生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