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音词和双音词的区别

复音词和双音词的区别

想必大家都应读过唐代诗人王建所作的《新嫁娘诗》其三中的诗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故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首诗为我们揭示了羹汤在唐代就已出现,甚至可能更早。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汤在唐代被解释为菜汤,而羹汤在这一时期已经是一物。

这首诗是羹汤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前尚未有文献记载过的”羹汤”二字。可以说是”首出”,也是”唯一”。但其在作为菜汤的意义上,无疑具有独特性。在此之前的”汤”,并没有菜汤的定义。那么,”羹”与”汤”连用,如何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菜汤的意思呢?关键在于这个”汤”字。

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制作羹的方法。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制作脍鱼莼羹时,需要在别锅中以汤煮一沸。这里的”汤”,指的是热水或沸水。随后的文献中,描述羹的制作方法时,也频繁提及”汤”。例如,宋代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的碧涧羹,就需要用汤焯过。

正是制羹必须用到汤的烹饪原理,使得羹与汤的连用成为可能。诗人王建为了满足双音词的需要,将羹和汤连用。他诗中的羹汤,指的是用汤制作的羹。由于食材的关系,”羹汤”中的”羹”指的是一种食物,”汤”仍然是热水的意思。”羹汤”只是单纯地指羹,与菜汤没有直接关系。这说明词的连用会改变单词的词义,而词的新义并不会表现在词的连用上。

在宋代,羹汤也并不是指菜汤。即使因为连用词增多,成为一个复音词,它仍然是指用热水制作的羹。例如,在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述的西湖船上的买卖食物,其中的羹汤都是配酒的羹菜,而不是菜汤。在宋代的面食店和酒楼,羹汤也被用作下饭或下酒的菜肴,这些都是羹菜,而不是菜汤。

我们可以确定,直到元代,”羹汤”才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菜汤。在这之前,”羹汤”指的是用热水或沸水制作的羹。词的双音化形式产生了新的词义,”羹”仍然是羹,”汤”仍然是热水或沸水,”羹汤”连用的含义并未改变太多。”去声明最终结果,。


复音词和双音词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