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年轻人的称谓变迁
原本被称作“晚辈”的90后、00后青年,因短视频《后浪》的热播,现在被誉为“后浪新潮”。
过去用来描述不如意、不顺心或失败的情境被称为“悲剧”,而现在因为与“悲剧”谐音,人们委婉地称其为“生活小挫败”。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够圆滑或者敏感,曾经的称呼是“缺心眼”,如今则被称为“钝感社交艺术”。
那些调皮捣蛋,让父母既喜欢又感到无奈的孩子,过去被称作“顽童”,如今则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神奇小生物”。
对于某些话题或事件选择不参与、不表态,仅仅旁观的态度,过去称为“旁观者”,现在则流行用“路过打酱油”来形容。
对商家或餐厅进行实地探访、拍摄并推广的行为,过去被称作“托儿”,如今则称之为“探店达人”。
那些充满童真、乐观的老人,过去被称作“老小孩”,现在则有了更可爱的称呼——“老北鼻”(英文“baby”的谐音)。
个体之间为了共同活动而结伴的关系,过去称为“伙伴”,现在则流行称之为“搭子文化”。
鼓励或催促某人迅速行动,过去高喊“努力前行”,现在则有了更富有网络特色的说法——“冲鸭”( “冲呀”的谐音),显得既有趣又充满活力。
过了适婚年龄却仍未成婚的女性,过去被称为“老姑娘”,现在则更直接地称之为“剩女”。
原标题:《新潮词汇解读:年轻人的称谓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