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自己深交的好朋友,他们是彼此最知心的人,他们相互理解,被称为“知音”。这一称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感人故事,最初是指能够听懂对方音乐的人。
伯牙是楚国的音乐家,在晋国担任。某次回乡探亲途中,他在汉阳江畔停下船只。那里的风景如画,清风徐来,让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琴弹奏。他的音乐优美动听,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他的琴声中。伯牙当时被誉为最优秀的琴师。岸边有一个人也在默默地欣赏他的音乐,那就是钟子期。伯牙弹奏了一首描绘大山的曲子,钟子期听后赞美山的高大雄伟。接着,伯牙又弹奏了一首描绘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听后称赞水的流动之美。两人相见恨晚,开始畅聊音乐,并约定来年再会。
不幸的是,约定的日子到来之前,钟子期却因病离世,他的遗愿是葬在与伯牙相遇的江边。伯牙如约前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在钟子期的墓前摔断了琴弦,摔碎了琴,发誓永远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音乐的人了。
《伯牙弹琴》的故事流传至今。当初伯牙弹琴时,钟子期总能准确理解他的音乐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景象。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时,钟子期就能感受到山的巍峨;当伯牙想到流水时,钟子期就能感受到水的激荡。钟子期的离世让伯牙感到世间再无知音,因此他选择了放弃弹琴。这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真正懂我们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