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春意汹涌而来,如同挣脱缰绳的野马,日夜奔腾,其势不可阻挡。我猝不及防地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每次回家,我都喜欢在家乡周围散步,欣赏这春天的美景。不知不自觉间走到了家门前的河边,抬头一看,临水的芦柴已经泛起生命的绿色。走近一看,嫩绿的芽苞在枯黄的茎秆中匍匐生长,深浅不一,数量不一,但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芦柴是我们用家乡的江柴修剪制作的一种村笛的俗称,其制作材料叫做芦哨。芦柴比芦苇更为粗壮高大,叶子宽阔肥厚,朴实无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芦柴作为冬季柴火的用途逐渐减弱。春风一到,河边未砍伐的芦柴便开始摇曳生姿,这是制作芦哨的最佳时节。
制作芦哨的选材十分讲究。要选取芦柴半腰处的旁生枝丫,这样的枝丫柔韧性好,制作出的芦哨声音清亮。制作过程中,需要去掉小芦柴管一端的鞘节,保留另一端,然后逆向下刀向鞘节方向移动。动刀要缓和,动作轻柔,分寸是关键。厚了无法出声,薄了则声音刺耳。
芦哨制作完成后,河边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芦哨声。我们曾模仿《铁道游击队》中的情报传递方式,用芦哨声作为通话的暗号。尽管芦哨的声音相对单一,难以婉转成曲,但我们仍然不断探索,尝试在芦柴上钻孔,制造出更加丰富的声音。芦哨声或响亮或低沉,即使五音不全的人也能轻易吹奏。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一旦响起,便将我淹没其中。
除了这种复杂的芦哨制作方式,还有一种“孪生兄弟”般的简单制作方式。选取芦柴顶端的花穗部分,摘去芦花,切除尖细部分,保留顶端的中心圆管。然后用小刀在管轴上剖开一条直线,直达顶端鞘节处。这里的裂痕必须细窄,否则只会发出漏气的声音。
春去春归,生机勃勃。在这芦哨声声之中,我与家乡的情感愈发深厚。每一声哨响都似乎带有魔力,让万物生长。远方的青绿色铺向天际,如同潮水般蔓延。我轻刚萌芽的小草,感受到它们生命的气息和力量。这一切都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时光,那时我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感受着每一刻的宁静与平和。
白居易的诗中或许蔑视村笛,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芦哨声却是美妙的音乐。汪曾祺曾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童年的芦哨声就是我们心中的美好回忆。每一声芦哨都承载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在这个春天里,我们与家乡一起生长、绽放、相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