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文解读】
此段主要是告诫君子首先要重视德行。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指出,“德”即所谓的明德,“有人”指的是得到众人的支持,“有土”则是得到的领土。君子必须首先谨慎对待德行。有了德行便能得到人心的支持,从而得到领土和财富。财富只是末梢,如果过分追求财富而忽视德行,就会引发的争斗和。财富在上,就会离散;如果财富能够分散给,就会归附。出言不逊的人必然会遭到他人的逆言回应,不义之财也必然会被不义之事所散失。《康诰》强调,只有施行仁善的人才能得到天命。实行仁德者得到众人和天命;相反实行不善者则会失去他们。而财富的和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关系。财聚于上易导致民众离散,而财散于民则能凝聚人心。君子应以此为戒,以修德为本而不是盲目追求财富的积累。“外本内末”这句话也反映了这一点只有民众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使的根本稳定因此治理者应当明白聚财不如的道理进而在追求富强的过程中保持对的关怀和维护德行为本的治理理念这也是长久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注重诚信和道义避免言行不一以免招致不良后果这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此外元代许谦《读四书丛说》进一步阐述了德本财末的观念并提出了君民共同谋求财富的理念认为君子应以修德为根本通过絜矩之道取财有道避免过度剥削民众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幸福这也体现了古代理政的智慧和理念旨在实现的长治久安和的福祉这也是当下理政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注释】
君子:指者或品德高尚的人。
絜矩之道:比喻君子的行为应当像测量工具一样公正、公平。
德本财末:德行是根本,财富只是末梢。
逆辞:逆耳的言辞,指对他人的批评或指责。
《康诰》:古代的一篇重要文献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天命与施政之间的关系。
散财:指将财富分散给以得到民心。
聚财:指财富但过分追求可能导致民众离散。
施夺:指通过施加压力夺取他人之物引申为对民众的剥削和。
悖出悖入:指出言不逊必然遭到他人的逆言回应不义之财也会以不义之事散失。
外本内末:外在重视根本内在重视末梢治理不能忽视根本的民心而应重视财富的运用以保持的稳定和发展。
骄泰以失之:骄傲放纵会导致失去民心和衰败。
生财有大道:创造财富有其正当途径应取之有道避免剥削和不义行为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