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和北大的确是我国的顶尖学府,是众多考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高等院校。每年能够跻身这两所顶尖学府的学生人数仅为数,相对于全国庞大的考生基数,显得极为稀少。只有各省市高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获得录取的机会。
即使在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里,也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维持同等的高水平。那么,关于清华大学是否存在所谓的“比较差”的专业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科评估的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学、交通运输工程、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相较计算机、电气、土木等王牌专业,其综合实力略逊一筹。而北大的天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相较于经济、物理、化学等专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尽管如此,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学生们,无论所学专业如何,在各行各业中都备受瞩目。有些家长疑惑,在当下以就业和专业为导向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存在着清华北大也难以保障就业的专业?是否存在一些即使出自顶尖学府也难以改变就业前景的专业?在高考志愿填写时,我们是否可以避开这些“雷区”?
实际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专业我们不得而知,可能只有真正毕业于这些专业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据阳光高考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材料化学专业在北大毕业生的满意度投票中,获得了大量的“差评”。
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生物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以及化学等专业在清华的就业满意度评价中较低。而在北大,材料化学连续多年被评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专业之一。2022年的毕业生中,高达90%的同学对该专业表示不满。
材料化学作为交叉学科,在新材料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也导致其课程内容繁杂,本科生所学的课程多停留在“了解”层面。材料化学的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尴尬的位置,就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化工厂、水泥厂等,工作环境并不理想。对于而言,需要的是材料化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才,而本科生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继续深造,但考研方向却并不明确,竞争压力也较大。
尽管有20多所大学已经撤销了材料化学专业,但其每年的招生总数依旧庞大。对于被调剂到这一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就业前景不佳,但并非没有出路。他们可以通过考研、读博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选择进入高校、研究所等机构,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材料化学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较为冷门,但如果被调剂到这一专业也并非绝境。学生应尽早准备考研、读博等路径,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我们也应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如室温超导体的研发等新技术进展可能为材料化学领域带来变革,值得我们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