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概念理解
一、力的概念
(一)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高中物理主要解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变化;(二)改变物体的形状,即形变。 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二、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重点分析
一、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
二、弹力
产生条件是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物体与物体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细绳、轻杆和轻弹簧。物体受弹力性质分析方法:假设法、替换法和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弹力。
三、摩擦力
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为使物体有运动趋势的力的大小,方向跟力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为f=Fn(为物体的摩擦系数)。摩擦力的判断方法:假设法、反推法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力的分解与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原则。除了力的正交分解法,还有菱形转化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法。 牛顿运动定律是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了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和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实际情况分析时需注意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所受桌面给他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受力分析的对应题型和解题方法包括一般解题步骤和瞬时状态下的物体受力情况。例如隔离法和整体法的应用。针对高考物理的重难点内容,《索科教育》在线一对一辅导优质讲师授课可帮助你轻松提高分数。 高中物理习题解答 一、解答题 第一问,车在加速过程中木箱的运动状态与平板车一致,因此加速度相同,即大小为a=2.5m/s 第二问,根据速度公式v=at计算得出木箱做加速运动的时间t=v/a=3.6s 位移大小s=at/2=16.2m 第三问,要使木箱不从平板车上滑落,需要考虑最大静摩擦力因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出摩擦力达到最大时的临界加速度am=(mg)/m=ug 最大距离的计算应考虑加速时间内的相对位移与静止时的相对位置加上滑动时的位移和速度增量。(这个计算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用到微积分等高级数学知识。) 要使木箱不从平板车上滑落,木箱开始时距平板车右端的最小距离需要通过详细计算得出。具体数值需要用到微积分等高级数学知识进行计算。更多教育资讯关注索科教育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