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非常喜欢“下水”这个词,它充满了生活的温馨和喜悦,甚至蕴希望和满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下水”的解释是食用的牲畜内脏,但这个冷冰冰的定义并没有包含这个词所有的情感色彩。
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为什么人们吃动物内脏”,看到了一个答案说:“过去人们杀猪宰羊时,内脏都会放在下面的桶或盆里,后来就被称为下水。”这个解释很有道理。
与“下水”相近的,还有“杂碎”一词,我也很喜欢,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煮熟切碎供食用的牛羊等内脏”,但这个解释有点繁琐,还不太准确。我理解的“杂碎”可能并不仅限于内脏,还包括一些其他部分。
词典上只说杂碎是“牛羊等的内脏”,但这个“等”之外又包括哪些呢?鸡、鸭等禽类的内脏是不是也算杂碎呢?我们平时可是都说着“鸡杂儿”“鸭杂儿”的。
过去,我从不吃鸡肠、鸭肠,但我老伴儿的师傅却一直在宰杀鸡鸭后把肠清洗干净,卤了吃。我开始还不能接受,但尝试过后,立马就喜欢上了。鸡肠、鸭肠容易被调味渗透,口感也比较有劲道,而且不像猪肠那样大块,容易吃腻。它们最适合下酒。卤好的鸡肠、鸭肠像下水中的宝藏,多吃几口也不易腻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理学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提到,人类的祖先在采集、时代吃的食物比我们当代人丰富得多。考古学家发现的一些遗址证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9000年时,村民们采集的野生植物就有157种之多。而现在我们常吃的食物种类与之相比,显然少得多。
从食物种类的丰富性来看,我们似乎不如史前人类和现在的原始部落。当代人,从食物种类来说,不是吃得太多,而是吃得太少。尝试吃一些我们平时不吃的食物,也许可以回归到人类几百万年的饮食习惯,对身体也有好处。
说到下水,的一些少数似乎并不怎么吃。我去过新疆几次,发现尔族人主要以吃羊身上的好肉为主。他们的食谱中,属于内脏的,只有烤羊腰。但我发现许多人对吃下水有一些误解和偏见。其实,下水也是蛋白质的一种来源,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是可以吃得健康的。
我对下水的热爱不仅来源于口感,还源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怀念。过年时,和家人一起准备下水的情景总是让我感到温馨和幸福。那种等待、期待、分享的过程,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我对下水的喜爱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它的了解、尝试和体验。我知道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但偶尔解馋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我相信,只要我们注意饮食的均衡和适量,是可以享受这种美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