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小戏:古韵今风,陕西方言的生动传承
作者:张文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关中小戏,这一流淌在陕西关中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铜川等地域的民间小戏,以其源于汉唐、盛于明清的多彩姿态,展现了戏曲的无限魅力。如关中东部的华县皮影戏、同州梆子、华阴老腔、富平阿,中部的乾县弦板腔、泾阳木偶,西部的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扶风碗碗腔皮影戏等,都是关中小戏的璀璨明珠。
与秦腔、眉户等大戏相比,小戏因其剧种的多样化、方言的地域化、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演出环境简单等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关中的谚语“同州影子合阳线,二华曲子赛乱弹”,便是对关中小戏丰富多样性与秦腔媲美的生动描述。
时至今日,在“陕西方言口传文化遗产典藏与综合研究”项目的推动下,关中小戏多以民间班社为主体,用关中方言表演,小戏艺人们农闲唱戏,农忙种地,亦农亦艺,代代口耳相传,保留了地道纯正的方言口头文化。这种传承方式使得关中小戏成为关中方言的活化石,生动展现了关中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
关中小戏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音古义,还展现了方言音和词的丰富性。关中小戏中的古音遗迹丰富,如第一人称代词“我”,在华县皮影戏中保留了中古音读法。古匣母二等字在关中方言中的读音也得以保留。这些古音古义的存在,为关中小戏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关中小戏中还有丰富的方言音、词、义,语音方面关中方言内部虽然有一定差异,但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关中小戏呈现雅俗共融的语言风貌,唱词大多工稳典雅,而独具特色的“茬子话”、捎戏等又呈现民间的质朴。小戏传统剧目数量众多,其中清代著名剧作家桂创作的碗碗腔皮影戏剧目在戏剧史上影响深远。这些剧目语言既雅俗共赏又富含历史文化知识。关中小戏还有一种独特的白口表达形式——茬子话或啖闲磕子,大量使用方言口语词,俏皮生动,为场景转换提供缓冲或衔接前后剧情。合阳提线木偶戏的捎戏也是艺人即兴创作的短小剧目,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幽默生动。这些元素都增加了关中小戏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关中方言是关中小戏的灵魂,不仅提供了语言基础,还赋予小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通过使用方言,关中小戏得以生动展现关中地区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视域下保护和传承关中小戏不仅是对戏曲艺术的保护更是对关中方言和地域文化生态的活态延续。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关注和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