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则不逊,远之则怨

近则不逊,远之则怨

关于社会底层对读书及财富观念的误解

在社会底层,读书的重要性被过度解读,存在着两种极端而顽固的观念。一种观点认为读书等同于成功,另一种则认为读书必然带来财富。这两种观念背后的观念束缚,对于出身传统家庭的底层民众来说,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孩提时始,长辈们向晚辈灌输各种观念,其中关于劳动与财富的观点是重中之重。他们坚信只有亲手劳作才能赚取钱财,而商业经营则充满不确定性。这种观念影响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在的发展,使得很多家庭即便涉足商业,也仅限于夫妻店或家族店的模式。对于是否雇佣保姆或佣人,大多数家庭更倾向于亲力亲为。即使出租店铺能带来稳定的收入,许多家庭却选择亲自经营,看似节省了成本,实则可能因缺乏效率而得不偿失。

农耕文化的烙印深植于大多数人的骨子里。几亩地便自己耕种,习惯将财富储存起来,视之为安全感。富人的观念截然不同,他们视钱为生产资料,用以创造更多价值。这种观念差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除了物质层面的差异,精神层面的匮乏也是贫穷带来的后果。贫穷限制了人们接触世界的机会,只能触及最底层的事物。而积累财富的过程以及在更高阶层生活中的经验,能让人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但许多贫穷之人所谓的精神富足,更像是绝境中的自我安慰。

底层人群的辨识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他们因认知有限,难以分辨机遇与挑战,常因误解而错过宝贵的机会。他们质疑高人、反常识思维严重,最终使得高人无奈离开。这种局面正是“近则不逊,远则怨”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小镇做题家”这一词汇反映了底层学子面临的困境。他们凭借刷题、死记硬背等方式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大学,试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然而进入社会后,却发现书本知识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他们缺乏资源、人脉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其实是底层困境的缩影,观念的局限和见识的不足依然束缚着他们的发展。

长达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人的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养成了读书与荣华富贵之间错误的因果关系认知。在科举时代,读书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这种观念历经传承,深深植入现代人的思想中。这使得很多底层民众对读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忽略了现代社会成功所需的多元因素。

要帮助底层人群走出困境,首先需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困境,打破观念的枷锁。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与发展。


近则不逊,远之则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