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7年以来,手机行业全面步入了全面屏时代。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创新设计,全力打造更出色的全面屏视觉体验。从刘海屏到珍珠屏、水滴屏,再到性的穿孔屏,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屏占比之战愈发激烈。
到了2018年末,多款以前仅是概念手机的“穿孔屏”手机惊艳上市,为智能未来手机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尽管都称为“穿孔屏”,但各种技术特色和工艺差异显著,反映出厂商对这一领域的深度思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一下已有的穿孔屏技术。
了解什么是“穿孔屏”。简单来说,为了追求更极致的视觉效果,穿孔屏技术在屏幕上冲压出一个圆孔,将前置摄像头巧妙地隐藏在LCD显示屏下方。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全面屏的使用体验。
当前穿孔屏技术主要分为两大方向:“通孔”技术和“盲孔”技术。
“通孔”技术:
穿孔屏技术通过在手机屏幕四层结构中的液晶层和背光层进行技术打孔,实现前置摄像头的内嵌。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则涉及复杂的技术工艺。它不仅需要在背光层上打孔,还需要对液晶层进行精细加工,这增加了手机屏幕的制作难度和整体成本。但通过这种技术,前置摄像头的透光率得以保证,拍照性能与其他手机相当。
“盲孔”技术:
与“通孔”技术不同,“盲孔”技术仅在背光层进行打孔,而屏幕层则保持原样。华为等厂商采用这种技术,实现了极高的镜头透光率,同时降低了加工成本。据悉,华为为实现这一技术投入了大量研发力量,整个项目历经12个月完成。
“通孔”与“盲孔”技术的比较:
这两种技术各有优势,难以直接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打孔的层面不同。但无论哪种技术,都是为了实现更出色的全面屏效果。在实际效果上,两种技术的镜头透光率有所差异,但都对自拍表现影响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盲孔”技术的开孔直径较小,如华为nova 4的开孔直径仅为4.5mm。而“通孔”技术的开孔直径相对较大。
综合来看,两种穿孔技术各具特色,效果对拼仍无法比较。由于“盲孔”技术成本较低且实现效果理想,其普及速度可能会更快。“盲孔”技术保留液晶层的做法,为隐藏摄像头的屏下前摄提供了可能性。
展望未来,穿孔屏将成为手机厂商必争之地。2019年,穿孔屏之争将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正如2017年的全面屏大战一样。背负着“现今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好的全面屏设计”的穿孔屏,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仍需市场和供应链的共同决定。
